九龙报讯(记者 高晓燕)开学已过一周,经过暑假的高温与放松,突然迎来初秋的凉爽和紧张学习,孩子们适应得还好吗?区二院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医生张霓提醒,开学季的这5种高发疾病,家长们应加强预防意识,学会预防知识。
进入9月,天气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孩子发生腹泻较为频繁。这多是由于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或腹部着凉所致,一般表现为稀水样大便,常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家长应注意饮食卫生,全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饮食结构尽量清淡为主。
其二是秋天气候变化多样,宝宝体温随之变化,再加上吸入粉尘、花粉等刺激上呼吸道的东西就很有可能患上气管炎。起初有打喷嚏、鼻塞、咽喉痛痒、发热等症状,咳嗽有痰,发热可在一周之内恢复正常,但是咳嗽继续,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家长在做到及时送诊外,还应常带宝宝运动,增强体质,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第三是病毒性流感,孩子会出现高热,全身乏力疼痛和轻度呼吸道感染症状。预防措施就是注意不让孩子接触流感病人,室内通风消毒,增强抵抗力。
手足口病也是开学季容易遇到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其潜伏期3~5天,孩子可出现低热,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疼痛性水泡,手、足出现疱疹,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出现在手臂或肛门附近。预防措施是避免与患儿接触,幼儿园发现病人应隔离。做到勤洗手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宝宝衣物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消毒。
另外,夏秋交替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普遍的患儿会有打喷嚏、抓挠皮肤、流泪等表现。家长应随时注意宝宝的皮肤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里放置加湿器。
传染病防治知识之寨卡病毒病
起病原因: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防治措施:伊蚊在室内外的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红眼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