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查看患者的病情
王剑
今年51岁,是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开展了多项骨科诊疗新技术,拥有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委会委员、市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委员等头衔。今年4月,被评为“九龙坡区有突出贡献专家”。
今年4月,王剑获得了“九龙坡区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作出了什么突出贡献,我一直做的都是份内事,都是履行医生职责。”王剑说。
主持开展多项新技术
在王剑的职业生涯中,脊柱骨折并不陌生。中青年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加以康复锻炼,一般3个月便基本恢复功能。但是对于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了。“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大多患有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对手术麻醉耐受性差,内固定治疗面临手术失败的风险。”怎么解决老年人的脊柱骨折治疗难题呢?
2012年,王剑带头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用穿刺针,在椎体里注射骨水泥,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提高椎体的稳定性。”该项手术有效解决了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难题。
王剑告诉记者,虽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是它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穿刺、注射的时候,要反复透视比对,每一步都要十分精确,一旦失误,轻者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生命。并且,这项手术是在X光透视下进行,对操作者有一定的辐射危害。”王剑说,微创技术离不开术中X光监视,做医生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救助患者是医生的天职。
目前,这项医疗技术已经在区人民医院广泛开展。王剑从医30余年,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先后主持开展了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膝关节镜手术、微创髋关节置换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成功解决了多项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
把家搬到医院附近
传统的方法治疗髋部骨折,从入院到出院至少在半月以上,有并发症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为了提高髋部骨折的医疗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2015年,王剑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技术流程方面作出改良,开展了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实践。
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数患者需要在手术切口放置一根引流管,快速康复理论要求引流管在术后6-8小时拔出,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拔出的时机也会有所不同。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即便在下班时间,王剑都会打电话询问、指导值班医护人员,有时还会专程回到医院探访。
“有一次,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经是下午4点多,指导下级医生进行术后处置后,我就回家了,但心里一直放心不下,因为患者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增多还是减少?引流液是否清亮?一连串问题涌现在脑海里。一开始打电话询问了值班护士,但后来实在放心不下,深夜返回了医院,确认患者病情稳定,按时拔出了引流管。”王剑说,那时候住家离医院比较远,去医院一趟都要近半个小时的车程。2014年,王剑把家搬到了医院附近。“现在好了,住家离医院只有几分钟路程,科室有什么突发情况,很快就能到达。”夜间查房、急诊手术,对于王剑而言是家常便饭,他没有一句怨言:“从当医生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24小时都得服从患者的召唤,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出现在他们身边。”
经过王剑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仅是切口变小,在涉及治疗的各个环节,如抗凝、输血、抗生素应用、功能锻炼等方面都实现了优化,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也缩短至7天,并且还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王剑说,手术前处心积虑地考量,手术中精益求精地操作,手术后周密仔细地观察,是作为手术医生工作的三步曲。“每圆满完成一场高难度手术,每当看到患者躺着进来,站着出去,我心里就非常自豪,这大概就是作为医生所拥有的那份成就感和光荣感吧!”
记者 江秋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