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凤琴(左)正在给《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傅国亮介绍学校情况
戚凤琴
1990年7月至1998年1月,在建设集团第二子弟中学任教;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任建设集团第一小学校长;1999年1月至2006年7月,任建设集团第一中学校长;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任重庆市建设第一中学校长、九龙坡区建设第一小学校长;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任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实验学校书记;现任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2017年4月,被评为区有突出贡献专家。
儿时的戚凤琴,暑假大多时候是在当乡村教师的二姨家里度过的,二姨父经常教她查四角号码字典,让她看书写读后感,常当着别人面夸她学东西很快,还说她是当老师的料儿。也许是这样的话听多了,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就成了戚凤琴心中的梦想。
从教27年用“心”育人
1986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一丝的犹豫,戚凤琴填报了重庆师范学院。199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进建设厂二中,教第一届初中学生的经历,让戚凤琴选择了永远留在学校。
1991年10月17日,戚凤琴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老师就是以学生喜而喜,以学生悲而悲,轴心成了学生,而不是我。是幸亦或是不幸?”那是她犹豫是否离开学校时的心情实录。不过,最终她没有选择离开学校。
戚凤琴说,她至今还记得1992年1月11日那天。下午第一节课后,班上两个学生来叫她去教室一趟。她一边在心里揣测什么事,一边往教室走去,快到时,就听见里面有学生喊:“戚老师来了。”她推门而入,呈现在她眼前的却是堆满了东西的讲桌,孩子们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热切地望着她。走上讲台,看到桌上一大堆吃的东西,上面有张卡片,里面写着:“亲爱的戚老师,你带病为我们上课,使我们深受感动,这些东西略表我们一点心意,请你务必收下。再次感谢你!你的孩子们。”当她看到卡片末尾那句“你的孩子们”时,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就在上午改卷时,她还在为孩子们的学习不好而生气,这一刻,看到这句话,看到他们望着自己的目光,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都那么乖地坐着,她一时语无伦次起来。她感谢孩子们,但不肯收礼物,孩子们却一起拥着她把东西拎到了办公室。
后来,戚凤琴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个故事,还在结尾写着“孩子们带给我永远的感动。”正是与孩子们共同经历了这些平凡、琐碎而有爱的小事,正是陪伴着孩子们成长的这些难忘经历,让她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价值与幸福。
27年的从教生涯,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她也成长着,拥有美丽的心情,享受着职业的幸福。“如果有来生,还愿是教师。”戚凤琴笑着说。
管理工作中大胆创新
教学实践,让戚凤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也有了明确的理想追求:希望带领同事们共同打造这样的精神家园——学校是自主、自为、自律、自立的文化主体;教师虔诚向善、热爱孩子,有一种安静教学的文化自觉;学生快乐向上、顺性生长,奠定素养基础。
戚凤琴说:“职业可以讲代价、讲报酬,而事业则只能讲意义、讲奉献。我把实现这个目标当成我一生的事业。所以,自觉地“沉”在学校里,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痴迷,有一种纯粹忘我的投入,不为浮躁的社会心态所左右,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心,将自己的智慧、热情与心血融入学校事业中,苦心磨砺,甘心十年磨一剑。”
在当校长期间,戚凤琴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此期间,所写的论文和文章在各种场合交流,并且参加我区校长论坛,均获一等奖,还在《人民教育》、《未来教育家》、《现代教育论丛》等杂志上发表。
在管理工作中也大胆创新,和学校其他领导一起,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了有学校特色的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教师专业化发展办法、绩效工资制度、学校扁平式管理办法等,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常获区一等奖。
2008年,《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一文引起了戚凤琴的关注,她把这篇文章印发给全校教师研读。2009年1-10月,学校陆续派出28位老师到广州学习“生本”,感悟“生本”。
在戚凤琴的引领下,区第二实验小学成为全国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研工作百强校。学校三次承办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及首届全国小学生本课堂大赛,承担过两次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2015年12月,还承担了重庆市“小学卓越课堂”现场展示会。戚凤琴本人还被生本教育研究中心聘为全国生本教育指导老师,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培训指导数十次。
记者 范坤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