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贞蓉为学生们授课
彭贞蓉:
市骨干教师、九龙坡区成绩突出贡献教师、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九龙坡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名师工作室名师。曾获市教学改革展示评比“一等奖”。主持推动“行动云”教学模式,在全国中职学校推广,示范引领效果明显。今年4月,被评为我区突出贡献专家。
课堂上学生们在玩手机,老师不但不会收缴,而且课堂教学还与这些通讯设备紧密相关,手机电脑成为了大家的一种学习工具,这就是区职教中心的“行动·云”课堂。这项课堂改革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区职教中心教师彭贞蓉。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5月初,区职教中心2016级电子技术应用1班的电子技术专业课上,刚一上课,彭贞蓉通过数字化设备,在大屏幕上将学生们课前分组准备的多人表决器的应用展示了出来,请每个组派出一名同学进行实例分析。
台下,学生们被分为了几人一组,每组面前都配备了一台电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学生设计制作三人表决器。
和传统的课堂不一样的是,在此次上课前,彭贞蓉就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任务书、学习资料包等发布在“微信平台班级讨论组”, 学生们在课前已经对本次的教学任务有所了解并进行了知识准备。
课上,同学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了三人表决器的制作。
在作品展示环节,每组学生派出一名同学进行实例分析,并在全班同学的点评中对作品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挑选出标杆作品进行固化,把固化结果上传到数字校园平台,供大家分享学习。
另外,还设计了拓展提高环节,激励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表决器的外观创意设计,即提升了创新了意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整节课,彭贞蓉讲得很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一起体验、探讨、展示,通过数字化教学方式,以前枯燥的理论一下变得浅显生动,在情景导入、聚焦任务、协作探究、交流评价、固化分享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更强烈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家在主动参与、探讨中得以进步、提高。
手机变成学习工具
在以往的课堂上,彭贞蓉发现,老师在台上认真地讲课,有的学生却在台下自顾自地玩手机,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而强硬地收缴学生的手机,往往更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离,对课堂效果改善不大。学生讨厌听课,老师强迫学生听课,教室在上课期间正逐步沦为“公共卧室”。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有趣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与其叫学生们放下手机,还不如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手机和智能设备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手机变成他们学习的工具,让他们可以享受在云端寻找方法和分享技术的快乐。”彭贞蓉说。而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课堂教学改革也必不可少。
2012年,在彭贞蓉的主持推动下,学校开始探索新的“行动·云””教学模式。
“行动·云”充分利用新颖的网络学习环境,强调教学参与者的多边互动和多种学习方式的共存发展,其教学的资源来自学校数字校园资源和网络,学生可以自主获取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自行解决问题、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自行反馈和评价,实现知识重构、技能发展和素质养成,突出网络环境下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用行动导向学习,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成果分享、合作意识、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教学改革在全国中职校推广
如今,“行动·云”教学模式改革已在全校电子与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9个专业13个学科中全面推行,学校已建成122门网络课程,44门精品课程,215个微课,253个精品教学视频的共享型数字资源库。全体师生利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实现知识的获取、分类、储存、转化与创新,各类资源得以更充分地利用和丰富。
语文课上,老师通过网络视频播放面试场景,学生通过上网寻找如何才能在面试时更好地给面试官留下好的印象,通过讨论分析,让大家加深了对面试知识的认识;在英语课上,同学们利用云端资源独立寻找有趣谐音的英语单词,在欢乐而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利用爆笑谐音的方法在短时间里记住了更多的单词;计算机专业课上,更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玩”手机,大家利用手机或智能设备搜寻海量信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
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无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创设各种路径实现“分享”成为“行动·云”课堂的重要特点。师生可以到学校的云端资源库调用知识,也可以将优秀作品传到资源库中去,不仅课上活了,而且学校的资源库也变活了,真正实现了取之于云,回馈于云。
大刀阔斧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课堂质量和评价模式的明显变化,也吸引来了来自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等100多所中职学校数百名职业学校校长、教师、专家,他们专门走进区职教中心观摩“行动·云”课堂,目前“行动·云”教学模式已在全国中职学校推广。
记者 周芮